DB53∕T 1302-2024 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云南省)
ID: |
52851A0D08064DF490D29EC68DE0D91E |
文件大小(MB): |
0.72 |
页数: |
12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10/21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160,CCS B 35 □B53,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DB53/T 1302—2024,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2024 - 08 - 14 发布 2024 - 11 - 14 实施,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53/T 1 302—2024,、/ —1—,刖 百,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烟草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1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省烟草农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烟草公司大理州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临沧市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盖晓彤、姜宁、卢灿华、夏振远、户艳霞、苏家恩、范志勇、代快、王继明、,郑元仙、马俊红、孙军伟、何元胜、宋学茹、苏玉龙、胡彬彬、陈颐、李勇、冯智宇,I,DB53/T 1 302—2024,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定义、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综合防控技术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云南烟区镰刀菌根腐病的综合防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所有部分),NY/T 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 2683农田主要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规程,NY/T 2917小地老虎防治技术规程,DB53/T 743烟草根结线虫病防治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烟草镰刀菌根腐病tobacco fusar i um root-rot,由镰刀菌属(Fusarium spp.)真菌侵染烟草,引起叶片发黄、植株萎蕉或死亡的土传病害,4发病症状及发病特点,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症状及发病特点,参见附录A,5综合防控技术,5.1 防控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结合化学防治措,施,5.2 病害诊断,采集疑似根腐病患病烟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诊断病害(详见附录B),53农业措施,1,DB53/T 1302—2024,531轮作,有发病史的地块,根据当地条件,可选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5.3.2深翻' 晒皇、起垄,宜深翻30 cm以上,晒空时间不少于30 do有发病史的地块垄高不低于30 cm,533水分管理,采用理墙栽培,改善排水条件,控制根部土壤湿度,5.3.4 科学施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肥料中加使用,5.3.5 清除病残体,及时进行田间病残体清理(才腿根礴匚军1田付熹,5.4生物防治,推荐使用在烟草上登记的很\注^ 1,5化学防治,出/ 1 A 1 SL,5.5.1移栽前土壤处理,主要防控根结线虫病以及斗蜡R齐!、津髀^下,虫尊^方,和NY/T 2683执行,5 5 2移栽后 l^\Q /冰j,发病初期选用化学药剂进彳,落。使用应按4/T 8研、NY/14 1276规定执行,2,DB53/T 1302—2024,附录 A,(资料性),烟草镰刀菌根腐病,A1症状,该病害可发生于烟草的苗床期和大出生长期,感病烟株根系腐烂破坏维管系统,阻碍地上部的水分,吸收和地下部的营养吸收,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发病烟株下部叶片变黄,萎鬻,自下而上发展,严重时,可导致幼苗死亡。发病烟株长势弱,较正常烟株矮小。发病烟株易拔起,根系不发达,呈不同程度褐色,腐烂,潮湿时可观察到白色至粉红色菌丝,图A1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田间症状,注:A为田间镰刀菌根腐病发病烟株,下部叶片黄化,长势矮小:B为根部症状,根系组织不发达,须根少;C为根,部腐烂:D为白色菌丝;E为红色菌丝,A.2生物学特性,烟草镰刀菌根腐病的病原为镰刀菌属(Fusariumspp.)真菌。该属真菌包含大量土传病害病原菌,可侵染寄主植物引起根腐病,导致农作物产量损失和品质下降。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白,色气生菌丝。菌丝多具分枝,有隔膜。病原镰刀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 c.30 ℃,适宜的加范围为5.,7,在不同的光照、碳源及氮源的条件下均能生长,适宜在以蔗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的营养条件生,长,3,DB53/T 1302—2024,图A2病原尖胞镰刀菌形态特征图,注:从左至右依次为PDA培养基上菌落、大小型分生孩子和菌丝形态,A.3病菌传播途径,病原镰刀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抱子存在于土壤及植株病残体中并能长期存活,成为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可直接侵入、也可间接从茎基部及根系由线虫、地下害虫(地老虎、蟒蜡、金针虫等)和农事操作,等造成的伤口侵入。病部产生的分生抱子经雨水、流水在田间传播,进行再侵染。作物的栽培制度及田,间管理对镰刀菌引发的病害影响较大。多年连作、土壤排水不良、地力弱、植株长势差、线虫为害严重,的田块,病害发生重。气温22 ℃-30 ℃、湿度大,病菌繁殖快、菌量大,易引发该病害发生,4,DB53/T 1 302—2024,附录 B,(规范性),病原鉴定方法,B1病原鉴定,利用CTAB法提取病害根茎部组织DNA。利用特异性扩增尖抱镰刀菌Fo-Fl/Fo-Rl引物检测病原种类,引物序列为:Fo-Fl : 5' - ACATACCACTTGTTGCCTCG -3y ; Fo-Rl: 5' - CGCCAATCAATTTGAGGAACG -3J ;,目的片……
……